1、财报披露
按照规定,上市需要定期发布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对于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而言,窗口期、业绩说明会以及年报问询函,都是年报季舆情风险高发点,期间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会引发公司的负面舆情。
①窗口期
财报披露前的“窗口期”是上市公司最紧张的时间,一般财报公告前的30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引发舆情的关键因素。包括其在公开场合下不经意透露涉及年报业绩的敏感信息、以及违规买卖股票。
②业绩说明会
业绩说明会,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如何用好网上业绩说明会,在信披规则限定的范围内,传递管理层主张,回答投资者的困惑,赢得股东支持,是上市公司们需要考量的要点。此外,业绩说明会也是公司董监高形象在投资者面前的集中展现机会。公司董监高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一旦企业陷人负面舆情时,公司董监高日常积累的舆论美誉度也有利于推动问题有效解决、挽回企业受损形象。
③年报问询函
财报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信披文件之一,亦是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向上市公司发出年报事后审核问询函也是交易所的重要监管措施。上市公司除了尽量避免发生问询情况以外,还要在回复有关问询内容上提高专业度,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使市场各主体更清晰了解有关信息披露监管的过程。
2、高管变动
高管辞职本是常见的人才流动现象,但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人才组成部分,也是最了解公司实际运营情况的内部群体,其动向无疑备受关注。
高管辞职被视为上市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的一系列信号之一,并不能孤立看待。那么,就容易引发诸多猜测:高管辞职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它能为投资者传递出什么信号?公司是否面临着重大的改观预期?如果应对不当可能引发舆情危机,导致股价动荡,影响公司市值和融资能力。
①战略变更
基于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发展的考虑,更换高管便于实施新的战略方针。这类高管变动一般都伴随公司经营上的重大改变,如资产重组置换、定向增发、大举拓展主业等。因此,管理层更换的都是公司核心高管,如董事长、总经理、执行董事等。
②减持变现
上市公司众多高管在公司上市前就持有大量的原始股,公司上市后,这些成本就很低的原始股经过高价发行和二级市场炒作后,持股高管通过套现获得财富暴增。
③人事优化
日常高管辞职很大程度上只是管理层局部的微调,以提高管理效率,多见于制造、销售类公司。投资者应提防,在某些重要管理位置上,高管跳槽可能对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④正常变动
因为股东撤出、另有任用,或者退休年龄已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能兼职而辞职,一般是国有企业股东或国资委派驻上市公司的代表,甚至本人就在上述股东单位有任职,辞职属于正常的人事安排,通常情况下不会对公司产生多大影响。
3、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权益变动
股东就是公司的出资人。中国企业多数股东都在公司中工作并参与了公司的经营,拥有一定的决策权。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权益变动,可能决定了上市公司谁说了算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战略规划等。
从某种角度上看,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例如大股东减持视为重要股东看空的信号,在疲软的市场环境下,极易引发舆情危机,进而导致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舆情信息,做好辟谣、释疑工作。
①当控股股东濒临倒闭,实施重整计划,可能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
②控股股东涉诉事项,涉及到股权可能发生变动。如:控股股东被诉合同违约,涉及到相关股份可能会被司法处置;
③控股股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施捐赠回报社会。有的是直接捐款、捐物,有的则是通过捐赠股票,导致上市公司股权变动;
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50%以上。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资金往来、担保、共同投资,以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否占用上市公司资源。
4、重大交易
上市公司进行重大交易需要有权机关进行审批许可,涉及到停牌交易等。上市公司重大交易被视为是影响股市利好或利空的一个信号。比如并购重组类涉及到大数额的交易,若双方具有协同效应,能够通过整合实现价值增值。但是若盲目开展并购,求大求全,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资金压力,造成严峻管理挑战,导致企业原有价值损耗。
在此期间,监管、媒体、业界、投资者会重点关注、讨论。上市公司既要保证信息没有违规披露(内部人员泄密等),也要防止谣言诞生影响到交易。
①购买或者出售资产;
②对外投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除外);
③转让或受让研发项目;
④签订许可使用协议;
⑤提供担保;
⑥租人或者租出资产;
⑦委托或者受托管理资产和业务;
⑧赠与或者受赠资产;
⑨债权、债务重组;
⑩提供财务资助;
5、其他
上市公司备受舆论关注,不同的事件带来的舆情风险不同。一般来说针对公司已披露的风险因素,被有关报道拿来重新表述,通常是不必在意。而如果是针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性问题的实地调查爆料,则很可能引起各方的关注。但是也有可能小事件引发大危机,令公司声誉受损。持续做好舆情监测,关注舆论动向,大小事都有“谱”,才可尽量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
①变更公司名称、股票简称、公司章程、注册资本、注册地址、主要办公地址和联系电话等。
②变更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聘任或者解聘为公司定期报告出具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
③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股权激励计划。
相关推荐:IPO阶段舆情风险易发节点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