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次生舆情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舆情回应、网民参与、事件话题性、网络平台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回应不及时或回应不当是直接原因。
事件本身相关信息未被挖掘出来或一定程度的知情不报,导致信息上的不透明,致使公众舆论情绪不满和积压;涉事主体回应不当,如“不清楚”等敷衍或卸责之类言论,或是处置不当等行为。次生舆情形式丰富多样,伴随着众多受众意见的参与和对主体事件的深挖,各方的意见相互交汇、叠加,导致原生舆情发生裂变和延伸。
二、网民的参与是次生舆情形成的基础。
普通网民是次生舆情生成的主力军;网络意见领袖的表达左右网民情绪,激发网络次生舆情。如果舆情事件刺激到了网民的基础需求,将形成新的舆情高潮,加快原生舆情的演变速度。网民的群体心理影响次生舆情形成。比如: 逆反、宣泄心理;窥私、猎奇心理;跟风、从众心理。
三、某些话题容易形成次生舆情的燃点。
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民热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具有时新性。时新性强的事件能够吸附更多网民的意见,同类意见提高舆情显著性,不同意见通过网络传播聚合为新的舆情。
网民对重要议题始终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热情。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事件与人们利益的相关程度和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力。一般情况下,社会公共性事件的重要性高于公民的个人事件,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高于进展缓慢的事件。
娱乐性议题是网民永恒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容易引爆网络次生舆情。此类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网络推手、段子手等群体蜂拥而至,意见的交锋使得网络次生舆情层出不穷。
点击<<<免费体验14天识达科技-舆情洞察系统
相关推荐:网络舆情预防与应急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