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奇心理与求证心理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始动力,同时,人们对不确定性有着天然厌恶,渴望通过掌握信息来获得安全感。重大危机事件爆发初期,信息模糊不清,公众对信息的渴望达到顶峰。他们会主动搜寻各种信息源,如官方通报、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小道消息等,来拼凑出事件全貌。
舆情应对启示: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已知的权威信息,抢占定义权,如果有新的进展,需要持续通报,进而压缩谣言产生的空间。
二、首因效应与刻板印象
公众更容易相信第一时间接收到的信息,即“先入为主”。同时,他们会依赖已有的“刻板印象”。
舆情应对启示:首次发声务必准确,如果第一次的信息是虚假的,很容易失去公众的信任,想挽回就比较难了,付出的成本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如果涉事主体本身公众形象不佳,或者之前有过负面舆情事件,很可能会被网民挖出来,立即贴上负面标签。
三、简化归因心理
公众倾向于为复杂的事件寻找一个简单的、单一的的解释或“罪魁祸首”,而不是接受其多因性。这通常表现为“找人背锅”。
舆情应对启示:主动承认自身部分的、明确的错误,避免推诿扯皮显得逃避复杂问题。
四、道德审判与正义情绪
在形成初步认知后,公众会进行价值判断,并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对事件进行“对与错”、“善与恶”的道德定性。涉事方一旦被判定为“不道德”或“强势方”,很容易引发众怒和集体声讨。
舆情应对启示:谨慎处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要卷入对立纷争,避免引发更大的纷争。
五、情绪化与共情心理
感同身受是人类的基本能力。悲伤、愤怒、恐惧、同情等情绪会成为主导传播和评论的主要动力。理性思考往往让位于情绪反应,公众更容易与事件中的个体受害者共情,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机构。
舆情应对启示:回应要带有温度,尤其是针对事故、灾难的通报回应,要适当展现同理心,而非冷冰冰的公文。
六、代入感与投射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和情感联系。在舆情事件中,公众会将自身经历和情感投射到其中,设想“如果是我遇到这种事会怎样”,从而加剧了情绪的强烈程度和个人投入感。
舆情应对启示:用具体的工作、案例来沟通,比单纯讲大道理更能打动人心。
七、从众与群体极化心理
由于个人对孤独和被排斥的恐惧,以及群体认同感的需求。在群体压力下,会倾向于认同大多数人的观点或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舆情应对启示:寻找并团结理性声音,通过专家、意见领袖的客观分析引导舆论,避免与极端群体正面硬刚,逐步扭转“沉默的大多数”。
八、戏谑与解构心理
年轻网民喜欢创造性表达,以及对传统权威话语体系的反叛。他们会通过制造段子、表情包、恶搞视频等方式来解构严肃的舆情事件,以表达不满、讽刺或进行无力感的宣泄,这是一种“软性”的抵抗。
舆情应对启示:拥抱互动,必要时可放下身段,用轻松自嘲的方式与网民互动,化解对抗情绪。但是一定要注意自嘲的尺度和分寸,不要引发次生舆情。
相关推荐:AI在媒体关系中的作用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