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畏惧思维
畏惧源于未知。因为不了解舆情产生的原因、演变的逻辑和原理,所以无法应对和管理。但是,舆情是普遍存在的,必须勇敢去面对。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平台逐渐增多,民众表达意见的方式逐渐变得便捷化、多样化、日常化。舆情管理是大势所趋,只有消除畏惧心理,主动、全面地了解舆情、认识舆情,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鸵鸟思维
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眼睛看不见自己就是安全的。鸵鸟思维与畏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汹涌而来的舆情浪潮中,部分管理者手足无措、趋于逃避,选择做“鸵鸟”,闭上眼睛,无视外界的舆情环境变化,从而陷人了鸵鸟思维的误区中。
鸵鸟思维的错误主要在于:第一,舆情是普遍且现实存在的,不会因为无视而自行消解。舆情的产生有其现实的原因,夹杂着各种矛盾冲突,若不去切实分析原因、缓解矛盾,而是寄希望于舆情“自生自灭”,则无异于掩耳盗铃。
第二,舆情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放任舆情自由发展的后果难以预料。舆情的发展是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滚雪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数量呈儿何级数增长,并可能出现诸多衍生舆情。若以“鸵鸟思维”来应对舆情,不主动进行管理,舆情态势将变得更加复杂,舆情的破坏力也将更加难以估量。
三、傲慢思维
个别领导干部有重视舆情的意识,但是思维观念仍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对舆情的理解常常局限于主流媒体发布的涉及本地本部门的报道,对社交平台上反映出的社情民意不予理睬,甚至认为“网民议论议论而已,又翻不了天”。殊不知,恰是这种思想上的误区,造成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情预警的现象和问题“视而不见”,错过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等到媒体报道、全网关注时才亡羊补牢,处置起来不仅需要消耗大量公共资源,而且影响公信力,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四、推责思维
面对舆情时,部分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责任问题,希望通过推脱责任达到规避舆论声讨的目的,这就是陷入了推责思维误区。若涉事主体负有责任却一心想要推脱,这是十分危险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让许多事件都处于“透明状态”。当涉事主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时,这种透明效果更加显著。言论或行为中的偏差、不实、虚假、隐满之处将很快被识破,并引发新一轮的舆论围攻。同时,虚假行为被识破之后,涉事主体的公信力将大幅度下降,最终导致涉事主体陷入“塔西佗陷阱”中,严重影响后续舆情管理工作。
五、依赖思维
在遭遇舆情危机时,不少管理者不愿主动去进行舆情应对,而是寄希望于上级部门,依赖上级部门来解决问题,这就陷人了依赖思维误区。
依赖思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舆情来源于现实。 而不少现实问题并非本部门的职责所在,需要上级部门协调处理: 第二,舆情出现后,涉事主体需要当事者回避(特别是涉及法律向题时),所以希望上级部门协助处理;第三,在当前的舆情环境下,涉事主体言论的可信度不高,需要来自上级部门权威性的背书。
相关推荐:小红书的舆论从哪来?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