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传统的新闻资讯平台,小红书作为以用户体验分享为核心的内容种草平台,形成了高度垂直化、圈层化的传播模式。用户既是舆论触发者也是传播节点,推动舆情生成从专业主导转向大众参与,小红书也由此演化为消费争议、职场维权等生活化议题的天然发酵场。
结合平台生态,按照网络舆情的差异性特征,小红书平台上的舆情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个人分享引爆舆论场
小红书上的舆论热点是怎么来的呢?它跟社交媒体上那种靠媒体或者大V带起来的节奏不太一样。简单来说,小红书上很多热门话题,一开始其实就是普通人发的日常——比如分享自己买了啥、遇到什么奇葩事、或者一些心情小故事。但厉害的地方在于,小红书有点赞、评论、收藏这些互动功能。如果某条内容正好戳中了很多人的情绪,那传播起来就特别快,像滚雪球一样。本来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小事,转眼间就可能变成大家都在讨论的公共话题,甚至引发舆情,引爆舆论场。
例如,在小红书上举报职场性骚扰、分享被裁员经过、吐槽大学生就业难、曝光食品卫生安全等,因高度契合公众现实体验,而极易引发讨论和舆情。
二、搜索唤起休眠式舆情
小红书刚兴起时,用户主要分享购物经验,后来出现了关于运动、旅游、家居、旅行、酒店、餐馆的信息分享,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很多人查东西、做决定,已经习惯先上来搜一搜,看看大家的经验。这就引出一个现象,叫“休眠式舆情”。
意思是,有些话题或风险一开始没啥水花,就像睡着了一样。但它们其实一直在那儿,等哪天大家需求变了,或者谁用特定关键词一搜,这个“沉睡”的话题就很可能被瞬间激活,一下冲上热点,进而发展成为热点议题。另外,大家常说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也是这个道理。某件事上了热搜,大家很快会把之前相关的事情给挖出来。
三、推荐算法强化圈层舆情
现在平台内容类别特别多,算法会根据你的兴趣精准推送内容,这让每个小圈子内部氛围都很紧密,但彼此之间界限也很分明。这些圈子里的人,因为兴趣、消费习惯都差不多,所以特别抱团。他们看到的信息高度相似,讨论的话题也很集中。
这种“圈层式舆情”有个明显特点:在一个封闭且信任度高的小环境里,信息传播很快,大家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但坏处是,不实信息也会被算法锁定在这个圈子里内部循环,比如学术圈关于基金的谣言、减肥圈的错误食谱、母婴圈的伪科学等等。由于圈子里缺乏不同声音的制衡,同类信息被反复传播,导致用户的视野越来越窄,观点容易走向极端。一点小争议就可能被放大成严重的舆情危机。
同时,不同圈子之间难以理性对话,这给整个社会达成共识增加了难度。例如,小红书作为女性占比大的“女性社区”,在性别对立、不尊重女性等情况下更易激发女性用户的维权斗争。当维权斗争及各类矛盾冲突上升到某种激烈程度后,平台氛围与交流质量无法保障。
四、表情符号增加舆情监测难度
除了视频、图片之外,小红书图文笔记中往往包含一些表情符号语言。用户在编辑内容时,通过表情符号与文字符号的拼贴组合,增强了传播的直观性。但是,表情符号的使用也构成了规避内容审核的隐形策略。一些用户通过这个方法规避平台算法审查,以隐喻、转喻等符号修辞实现信息的隐性传播,增加了舆情监测的难度与研判盲区。
相关推荐:当舆情爆发时,公众在想什么?八大心理效应与应对指南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