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部环境挑战
1、开放多元的舆论环境。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意见的主阵地。
网络空间为患者表达诉求、宣泄情绪、发表见解提供了话语权力和话语便利,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个人权利。但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不实信息甚至网络谣言可能会在非理性因素的刺激下形成涟漪效应、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加之转型期社会现实矛盾和社会结构紧张,现实情绪与网络刺激相互叠加,个体情绪容易在各种信息裹挟下演化为更加偏执的群体情绪,从而诱发群体非理性舆论,产生网络舆情风险。
2、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卫生健康是重要的民生和民心工程。人民对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逐渐增加。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很多群众看病就医仍涌向医疗卫生较为发达地区的公立医院,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容易产生社会心态的失衡,放大了积聚的社会隐患和矛盾。涉医舆情敏感、极具话题性、外溢风险大,相似的经历易引起网民的共鸣,容易趋向偏激和非理性,危机出现的频率更高、影响的范围更广、处置的难度更大。
3、部分媒体的非理性表达。
一方面有些媒体为了抢占第一手新闻报道,往往只关注时效性,加之有些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的医学专业知识,他们为了在短时间内聚拢大量粉丝和骗取流量,在没有对事实真相进行仔细考证后就对外发布信息。
另一方面,各种自媒体平台促进了话语平权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的中心,线下医患社会矛盾会被迁移至网络进行放大,更有甚者利用某些特定突发事件捏造事实,导致问题的歪曲化、片面化或极端化解读,非理性情绪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公众态度的集中性偏向会使得公立医院在网络舆情中处于非常不利或受质疑、被批评的地位。
二、内部管理压力
1、医院内部管理粗放。
随着医改在深水区纵深推进,医院运行和管理机制面临多重变革,增加了医院的经济运行压力。很多医院长期以来片面地注重规模的扩张和追求业务收入的增长,盲目的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人力和设备的铺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等问题逐渐显现。
由于管理粗放、消耗成本高,医院收入增长的纯收益相对在减少,2020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托财务年报系统对全国公立医院开展了经济运行监测,相关数据显示,收入锐减、支出大增是医院面临的普遍情况,收不抵支者大幅增加。这些问题成为公立医院产生网络舆情风险的潜在因素。
2、医务人员媒介素养缺乏。
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领域知识更迭快速,人们需要时刻关注最新技术动态。一方面,医务人员精通自身学科专业,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敏感度不够,对于网络舆情监测与预判不到位,认为网络世界中的声音不够真实,是少数网民在网络公开空间非理性的诉求表达,不够重视网络民意,缺乏科学的研判。
另一方面,公众对医疗结果期望过高,无法理解医学的局限性、科学性,导致医患沟通不畅通,一部分医务人员自身法治观念淡薄、职业道德缺失,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医学原则,严重危害了患者的权益,导致患者情绪容易被激怒,从而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