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是舆情发酵的起点和信源。做好源头防控,关键在于将工作前置,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核心是管控风险、疏导情绪、抢占先机。
一、风险预判,前置评估: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防火”
1、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任何政策出台、项目上马、活动举办前,必须进行舆情风险评估。预判可能引发的公众关切点、争议点、误解点,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如环保、拆迁、收费、安全)的事项,要作为高风险项目重点评估。
2、制定预案:
针对评估出的中高风险点,提前制定详尽的沟通引导预案和应对预案,明确口径、渠道、责任人和流程,备齐相关材料。
<识达舆情监测系统—免费试用14天入口>>>
二、现场管控,掌握主动:控制信息产生与扩散的源头
1、规范信息发布:
在第一现场(如突发事件现场、服务窗口、执法现场),唯一、权威的信息出口至关重要。第一时间指定现场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口径,杜绝多头发声、前后矛盾。
2、管理现场行为与记录:
· 强化工作人员培训:确保其言行合规、得体,避免因态度恶劣、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被拍摄上网,引爆舆情。
· 合法合规管理拍摄: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前提下,对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未成年保护等特殊场所和情形,依法依规进行必要的现场秩序维护,但切忌简单、粗暴地“抢夺手机”,极易引发次生舆情。
3、提供标准信息:
主动通过官方社交媒体、微信、现场广播等,滚动发布事件进展、政策解读等标准信息,满足公众信息渴求,挤压谣言滋生空间。
<识达舆情监测系统—免费试用14天入口>>>
三、快速响应,首因效应:黄金4小时内的关键动作
1、速报事实,慎报原因:
在事实清楚的前提下,力争在舆情发酵的黄金窗口期(约4小时内) 发布第一条权威信息。重点是告知“发生了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对尚未查明的原因谨慎表态,承诺尽快调查。
2、坦诚态度,释放善意:
如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首先表达关注、慰问和歉意(如有责任),展现负责任的态度,有效安抚公众情绪。态度永远走在真相前面。
3、持续发布,重掌节奏:
根据事件进展,持续、滚动发布信息,保持信息供给不断档,始终引领舆论走向,避免陷入“挤牙膏”式的被动局面。
四、渠道建设,阵地前移:到群众身边去发声
1、深耕自有平台:
运营好本单位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将其打造成发布权威信息、互动答疑的核心阵地,积累公信力和粉丝基础。
2、前移沟通窗口:
主动深入社区、论坛、社交媒体等群众聚集的舆论场,主动设置议程、参与讨论、答疑解惑,将政策解读和正面宣传做在平时,而非事后补救。
五、闭环管理,修复信任:舆情平息后的必要步骤
1、兑现承诺:
对调查结果、整改措施等承诺必须坚决兑现、及时公布,取信于民。
2、溯源整改:
彻底复盘舆情根源,是政策缺陷、执行问题还是沟通失误?从根本上进行整改,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完成舆情管理的最终闭环。
相关推荐: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