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监测,抓住“第一时间”
首因效应下,大众对事件观点、判断的形成,极大的取决于他们最初接触到的消息性质,因此企业需在“第一时间”公布、跟进事件情况,从而避免大众被负面流量的追逐者和极端误解者牵引、点燃负面舆论的情况。在蝴蝶扇动翅膀之初就采取行动,这对防范次生舆情危机的产生极为关键。
抓住“第一时间”的要义,在于保持对舆情的敏感度。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系统的舆情监测体系,有效掌握企业相关的网络信息,从而树立预警机制。例如企业可以借助<识达科技>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平台进行监测(免费试用14天入口>>>),通过识达舆情监测系统自动过滤出与企业相关的舆情动态,实时跟进;当收到系统识别出的负面风险信息告警时,及时研判、处理。争取短时间内利用信息网络发布有效信息,树立权威性,避免延迟发布造成被动局面。
2、精准分析,实现有效回应
次生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是随原生舆情产生的,因而对原生舆情的应对效果,对次生舆情的产生、发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回应之前,企业应对当前舆情态势作出多维分析,若缺少这一步骤,或可能浪费“最有力度”的首次回应机会的同时引火烧身,激化矛盾,催生不必要的负面舆情。
为了回应的严谨性和正确性,需要先行对大众的态度进行了解,结合舆情大数据,分析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和诉求,以研判出回应重点所在—对症下药,有效把控舆论方向,抑制负面风险扩大。其次,对于大众的质疑点和迷茫点,也应给予关注,先行切断谣言的可乘之机,最大程度地压缩其形成的空间,防止次生舆情的产生。
3、防微杜渐,警惕负面质变
次生舆情危机的爆发并不是毫无预兆的,有时原生舆情只是为其提供了一个“火山口”,坚持日常的舆情工作—防微杜渐,才是企业最坚实的战略布防。
日常一些“不动声色”的微小负面言论,在时间的积累及引爆点的触发下也会发生强烈的质变。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树立舆情意识,掘弃“亡羊补牢”的落后思维,主动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网络言论排查自身所存在的舆情隐患,从根本上消解舆情危机的火苗,不要放任“小舆情”滚成“大危机”。
4、加强形象建设,建立大众信任
当负面出现时,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正面形象能有效延缓其舆情恶化。大众对企业的良好认知会发挥正向的“晕轮效应”,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信任感,会对其的事件判断形成有效影响,增强其信息的抵抗能力,不至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倒向负面阵营,为企业应对赢得更多的时间和基础。而一个缺乏正面形象的企业,在次生舆情危机发生时就如兵来山倒,对负面舆情的攻击毫无抵抗能力。因此,企业可加强正面自身形象的打造,从大众沟通、社会责任、公益活动等多方面进行经营、维护,建立大众信任感,为危机防范奠定有效的群众基础。
5、关注行业KOL,维护公关关系
除企业自身对形象的建设与维护外,借助行业KOL的力量也同样重要。企业可通过搜集自身行业相关的媒介资料并进行分析,及时把握媒体动向,建立行业重点KOL名单,并进行长期稳定的关系维护。在形成良好的公关关系网络后,企业可在优质、重点内容的分发中,向其寻求协助,扩大正面宣发的声量。同样,在负面应对中,行业KOL发声能起到为企业“背书”、增强说服力的效果。
6、防范未然,制定应对预案
为了防范于未然,企业可以提前制定系统的负面舆情应对预案,预案的防备可对实际工作的高效率及低出错率提供帮助。一旦舆情监测部门发现负面舆情,并形成爆发性风险研判之时,便可依据预案启动程序。具体地从人员结构、组织流程、汇报层级、汇报内容、会商方式、发布回应等环节明确分工,形成有效联动、上通下达,确保应对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关推荐:次生舆情催发的原因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