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论的爆米花模式
某些舆论的发生非常类似爆米花的过程。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怀有不满情绪,出现一些议论,但没有达到舆论的规模。某一天由于外界事件的刺激,如同平地惊雷骤然爆发舆论热潮。事件与人们情绪的关系,就像玉米与容器加热的关系一样,达到一定的温度,猝然形成巨大的舆论浪。爆米花式舆论是在一个封闭的舆论场内出现的,然后走向社会,在媒体和舆论领袖的引导下,不断给群众情绪加温,局部环境中的意见压力增大,突然冲破一个个群体舆论圈走向社会。
(二)舆论的风吹浪起模式
风吹浪起模式是舆论突发模式的另一种,同爆米花模式不同的是,在舆论爆发之前社会没有任何议论,根本不存在相关意见。由于外界因素的强烈刺激,舆论立刻形成,从刺激到舆论出现没有加温的过程。大规模舆论的出现,仅仅需要一个事件的撞击,就像海上狂风骤起后出现的大浪滔天。
(三)舆论的飘雪模式
舆论的形成有渐进过程,人们的意见温和地放大,最后在一定范围内演化为普遍意见。就像下雪一样,意见在公众中悄悄地传播,如同雪花落地,到达某个时刻“大地一片银装”。这种舆论模式形成的前提是,社会问题虽然不能很快解决,但并没有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矛盾渐渐演化为人们的意见。大多数舆论的形成不会突然高涨,因为社会问题存在激化因素,不具有普遍性。
(四)舆论的瀑布模式
美国学者乔·萨托利提出了舆论的瀑布模式,用以比喻在集权制度下,舆论由最高权力阶层的不断灌输而形成。他认为,权力阶层建立起明确的等级式“瀑布”,从最高权力集团到基层权力阶层,形成一个个意见“水潭”,意识流总是由领袖集团制造出来向广大公众倾泻,每一个水潭只起强化和扩大意见声势的作用。
在这种舆论模式中,只有一种声音、一家之言,不受干扰地向下流动,从不中断。意见领袖控制媒体动员群众,服务于两个目的,即毁灭沸腾的群众情绪和民间自发的舆论,创造一种“普遍同意”的声音。这一过程大大超越了舆论制造的范围,在一切社会场合,特别是在学校和大众媒体,信息与思想传播都变成由上而下的灌输过程,多数民众只是违心地叙说它。这种假舆论笼罩人们的心理,作为意见高压的产物,恰恰是民众丧失话语权的曲折表现。
(五)舆论的沉默螺旋模式
此种舆论模式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的布赖沃·史密斯。他在1970年提出一个本质性问题:民意测验得到的个人意见之和一旦被媒体炒作,则转变为令人敬畏的政治力量,继而对政治和社会发生重大影响。在这种力量面前,人们大声表达观点,还是继续保持沉默,取决于对这种力量的共同意识与共同价值的敬畏。如果偏离了这些价值和目标就要受到威胁,人们的愉悦感会丧失,孤独感将来临。为了确保社会所需要的充分的凝聚力,对大多数人来说,那些表达后不会被孤立的意见,或者人们为了避免被孤立而表达的意见,是舆论形成的基因。一个支持者众多的阵营,大声地宣讲自己的政治信念,其他小阵营的支持者为了避免被孤立,多倾向于保持沉默。这就是沉默螺旋的模式。
此后不久,德国的舆论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发表了《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宣称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能产生强大的效果。在具有争议的议题上,人们试图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大多数,如果他们发觉自己的态度背离了公众意见,他们就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这样,舆论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意见气候,如果意见气候与个人意见相左,人们则由于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对立意见则越发强大。从此,舆论的沉默螺旋理论开始确立。
相关推荐:小红书平台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