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个性化
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旅游产品要更有吸引力,旅游服务要更有品质,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因此,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业态丰富和质量提升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文旅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二、消费季节化明显
因旅游的季节性、旅游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有钱有闲有意愿”)的特殊性影响,假日旅游市场为全年旅游发展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节假日消费集中且人流量巨大,工作日则是消费淡季。
其次不同节假日消费偏好不同。比如2023年元旦期间,都市休闲、周边游占主流,“滑雪”、“温泉养生”“围炉煮茶”等主题游、休闲游热度不减。2023年春节假期,民俗游、博物馆游较为热门。2023年清明假期,以踏青祭祖、登山赏花为主题的近郊游、乡村游成为“单日假期”选择热点...
三、消费人群复杂
涉及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多样的消费者群体。从年龄层面来看,旅游市场既有年轻活力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追求性价比和旅行效率,倾向于选择高强度的旅游方式,这类旅游通常以“打卡”为主要目的,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游览景点,以获得丰富的旅行体验。
另一方面,市场上也存在注重旅游深度体验的消费者,他们更倾向于慢旅游,即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时间,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这类消费者可能包括中老年人、专业人士或对特定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旅行者,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放松、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希望通过旅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生活质量。
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旅游选择上也存在差异。例如,女性消费者可能更注重旅游中的购物和美食体验,而男性可能更倾向于探险和户外活动。此外,不同职业的消费者也有不同的旅游需求,如商务人士可能更偏好便捷、高效的商务旅行服务,而艺术家或创意工作者可能更看重旅游地的文化氛围和创意灵感。
四、涉及的流程多
从旅游规划、预订、出行到消费体验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这些环节包括但不限于:
1、交通安排:包括车票、机票的预订和乘坐体验,以及停车费用等;
2、住宿服务:酒店、民宿或其他住宿设施的选择、预订和住宿体验;
3、旅游景点:门票价格、景区的维护和管理、游客流量控制等;
4、餐饮体验:旅游地的餐饮服务,包括价格、食品质量和卫生条件;
5、购物体验: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包括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合理性;
6、娱乐活动:旅游地提供的娱乐服务,如文化表演、夜生活等。
五、服务监管难
由于旅游活动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监管难度较大。
1、活动多样性:旅游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观光、休闲、探险、商务、教育等多种形式。每种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服务标准和安全要求,这使得监管机构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评估和监督不同种类的旅游服务。
2、地域性特征的复杂性:旅游活动往往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包括城市、乡村、山区、海滨等。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和文化背景,这要求监管政策和措施必须考虑到地域差异,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3、法律法规的适应性:由于旅游服务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地方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监管机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也要考虑到地方性法规,以确保监管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监管资源的分配:旅游服务监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如何合理分配监管资源,确保关键领域和环节得到足够的关注,是监管工作的一大难题。
六、过度商业化
某些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为了追求利润,过度商业化,忽视了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引发社会争议。
1、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缺失: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一些景区可能过度开发,忽视了对当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2、服务质量下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一些旅游服务可能在服务质量上做出妥协,如减少服务人员、降低服务标准等;
3、价格不公:在一些热门旅游地,由于游客众多,商家可能会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导致价格不公和游客不满;
4、游客体验受损:过度商业化可能会破坏旅游地的原有风貌和氛围,影响游客的体验。
相关推荐:为什么要分析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