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时代,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几家媒体,而是数以千计的网络用户、信息传播者,舆情危机应对处置变得更加复杂,也对企业的舆情处置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本文识达小编将分享有关:网络舆情危机给企业形象修复带来哪些挑战?供参考。
一、多元化传播载体加速舆情扩散传播
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受众在获取信息时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只能被动的接受媒介提供的信息,由于广播、电视等传播载体携带不便,受众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较大。
网络媒体的普及丰富了信息传播的载体,受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的获取所需信息。移动化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舆论传播的主要通道,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内容传播载体覆盖面广泛,是网络舆情天然的发酵场。
因此,企业网络舆情一旦被触发,危机就会呈现出多路径、全通道、病毒式的扩散传播,防控和应急处理难度加大。
二、公众话语权强化加大舆情引导难度
话语权,即行为主体说话的权利,对话语控制和引导舆论的权利。网络环境中,公众不满的情绪快速传播并非难事,只要有手机和网络,就可以将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送出去。人人都可以充当媒体角色,传统媒体主导的话语权逐渐消解,公众话语权得到强化,成为有权利表达观点、发布信息的传播者。
三、放大负面性信息增加危机应对压力
网络媒体降低了信息的发布门槛,改变了传媒时代的信息发布方式,丰富了互联网的信息量,但虚假信息也混杂其中,混淆视听,甚至引发群体性的恐慌。
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者没有具体的准入标准,网民的个人素质无法考量,一些好事者或是出于本身对企业存在不满,或者出于竞争对手的关系,情绪性的发布不实信息,形成网络舆论议题,扰乱公众视线。陷入议题的企业或组织被置于网络舆论中心,负面评价也随之而来,引发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最后福利:<识达科技>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推荐:网络舆情危机对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