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自媒体营销就是自媒体深度融入互联网发展阶段的产物。而自媒体“营销号”作为一种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开办的“营销号”媒体生产方式,为了能够拉动更多流量,总是会采用各种手段制造和参与网络舆情事件。本文识达小编将分享有关:自媒体营销号恶意传播的几种类型介绍,供参考↓↓↓
1、政治目的
近年来,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国际上的反华势力更加猖獗,国内也有一些人心怀不满,所以,一些自媒体营销号首先是出于政治目的,千方百计引导舆论走偏,不断发布一些不实或不良信息引爆热点,给社会舆情造成极大影响。这些谣言,会干扰社会氛围,浪费紧张的社会资源,更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2、商业利益
市场化大背景下,更多的自媒体营销号主要是为了谋求商业利益。网络空间和平台,流量就是金钱。所以,媒体追求流量变现,以眼球经济为指挥棒,以偏激的叙述和惊爆的标题来制造热点和舆论。
在媒体比拼速度的今天,真相还没穿鞋,谣言已经出发。而在利益竞争的驱动下,自媒体营销号常常发生恶意传播,炮制热点信息,吸引广告流量。部分恶意炒作文章或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病毒式”扩散,严重损害公众利益,损害企业形象,更是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3、个人泄愤
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内在或外部的原因,经常会产生某种莫名的仇恨,而在泛媒体环境中,借助自媒体的便利,可以任意通过营销号发布,为了表达个人愤懑,甚至无端制造谣言来诋毁他人。这样的状况会让舆论环境浑浊不堪,在信息发布后,网络用户会对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网络舆论个体的观点交互过程中,用户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持有共同信念的个体,而用户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其共同的情感行为,会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
在泛媒体时代,受众倾向于情绪宣泄、立场先行,社交媒体充斥着网络共情等非理性因素,网上故事在一些网民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下,使受众产生了同理心,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群体情绪会被放大,因此网上形成的舆论往往带着情感偏见进行价值站队。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媒体营销号还习惯于给新闻事件和人物“贴标签”,而被贴了标签之后,加上一些企图制造舆论以谋取私利的不法网络推手的恶意传播,会极大程度地增加负面影响。
4、习惯性传谣
泛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使得公众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无意识的习惯性传谣,也加剧了谣言的传播。网上谣言特别多,而信谣传谣的人也经常会蜂拥而至。因为大众已经在刷屏时代普遍养成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深度思考能力下降,但又不甘寂寞,人云亦云,看热闹不嫌事大,这也是造成某些扑朔迷离的事件不断形成热点的一个原因。
相关推荐:突发公共事件舆情风险的表现特征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