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对近年来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观察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在应对舆情时,初时要么毫不在意、态度轻慢,后来或者慌乱失措或者只知回避,导致舆情事件激化失控最终“引火烧身”。那么企业舆情应对过程中,应该避开哪几个点呢?
1、坐而论道
光表态没进展,光调查没结论。在融媒体时代,公众对于断头新闻的容忍度在降低,网上叮问结果要说法,是最直接的网络表达方式。
2、空而无物
回应太笼统,无细节无依据无实际内容,仅以一个结论难以服人。公众既想了解结果,更会关注过程,其实了解了具体过程,更容易让公众理解实际工作的不容易。只想用“安全”的空话、套话来回应,其实是应对舆情下下策,说了等于没说,公众除了对于事件依然云里雾里,连带失去了对这个答复主体企业的信任感和期待度。
3、下回分解
一个事没完,紧接着类似情况又发生,或者仅答复了公众的一个疑问,而大家更想知道的事情却避而不答,这种做法就等同于告诉网民“别走开,还有热闹可看”,会带来更大的舆情压力。
4、随心所欲
一个轻率的回应,一个不当的手势,一个错误的数据,一个不专业的引用,一个不合时宜的比喻,一句过于情绪化的语言,都会带来麻烦。
5、没有规矩
无论平时还是疫情时期,保障准确舆情应对的工作都不能省略。信息核对,层级审批,综合审校(业务把关、文字把关、公关把头、政策把关、流程把关),稿件熟悉(多音字、生僻字标注,引用数据附加说明),发布前的会商研判,发布后的及时追踪跟进等等,时间可以压缩,但该做的工作一项也不能少,缺失环节就可能产生隐患。
6、高高在上
传播是平视效果,与公众沟通的基础是换位思考,通报稿是记叙文和说明文,不是上级对下级的文件传达,因此文字转换,公众心理承受预估都是要充分考虑的。特别是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情况,更要注意尺度分寸。
7、话权相让
该企业自身说的话,就应该自己来讲,才充分有更有权威性。因为担心被聚焦,而选择请媒体来发布,其实就是把回应主动权拱手相让,在公众眼中要么是不自信,要么就是翻出没有合适的自家新媒体平台而被质疑,平时不用功,用时无着落。
相关推荐:企业人力资源部如何开展舆情管理工作?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