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化时代,我国网络舆情治理仍面临着法治体系不健全、法治关系不明确、法治机制不全面、法治生态不充分等现实困境。鉴于此,下面识达科技小编针对法治下的舆情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网络法治舆情建议
1.首先,充分掌握事件真相,全面预判涉法措施推出的可行性。舆情事件成为热点话题后,相关涉事主体必须第一时间尽可能掌握事件相关真相,尤其涉及自身职责或过失的因素到底有多大,直接关系到后续推出涉法措施的可行性。
2.其次,高度关注事件主流舆论倾向,以此预判涉法措施的舆论接受度。在考虑使用涉法措施时,涉事主体应实时关注主流舆论倾向、媒体评论,以及在事件整体舆论关注中情感因素的比重等多个相关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整体预判事件涉法措施推出的舆论接受度。
3.最后,在细节方面,还应注意有关涉法措施的表述技巧。通常涉法措施会让网民有冷冰冰之感。对此,建议相关涉事主体在推出涉法措施的官方声明、媒体采访或舆论引导时,强化细节表达的硬功夫,进行必要的语境铺垫与情景描述,最大可能优化涉法措施的表达效果。
此外,还应该注意:
一是,“法律唯上”,忽视舆论相关主体的关注点或诉求点,在事件处置中强行设置涉法措施,通常效果适得其反。二是,在涉事主体自身行为存在过失的前提下,无论线上回应还是线下处置,涉法措施的运用都易被舆论解读为强势回应,引发舆论质疑其不正视自身问题。
相关推荐:舆情监测可以为公司监测哪些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