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舆论监测、预警、评估、引导机制,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舆情引导体系,加强社会舆情的调查、研判,提高处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公共事件的能力。本文,小编将为大家分享有关:网络舆情应对存在哪些误区?企业舆情应对四大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以鸵鸟心态对待网络舆情
鸵鸟遇见危险会将头插进沙子里,以为这样就安全了。一直以来,不少企业对网络都持“鸵鸟”态度,既不想与自己有关的负面信息在网上传播,也不愿意正面信息上网,最好是“离网络越远越好”。这是因为,企业还不能适应网络媒体传播规律,一些高管在公众场合不注意言行,爆出“雷语”,被网友发至网络炒作甚至“惹火烧身”,这让不少高管更是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在没有把握掌握网络以前,选择逃避网络,远离这个“是非舆论场”。
然而,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言论的热情日益高涨,政府和企业都无法置身事外。你见与不见,网络舆情就在那里,不炒不休。对“网人、网事、网论”不闻不问,眼不见为净,这种消极态度无疑掩耳盗铃。
每个网民都是一双“眼睛”,网络舆情和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积极主动回应网民关注,澄清事实、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主动介入舆论,不回避、不误导,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误区二:将网络舆情监看等同于监控
网络舆情管控,更重要的不在于数据的抓取和搜集,而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网络民意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供科学的咨询和建议,更有效地管理、控制舆情,让网络舆论向有利方向发展。
小编认为,汉语的表达方式复杂多样,网络上存在一些片面的个人意见、情绪化的表达,这些都必须通过人工加专业的舆情监控系统(免费体验>)进行分析和筛选,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参考,真正解决网络舆情问题,化解危机。
误区三:网络舆情应对就是删帖
在网上发帖是当今民众关注社会发展表达言论倾向的一种主要方式。企业在认定网络帖文为谣言,或内容不实,侵犯了其他人正当权利,或者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时,可以通过正当程序去删帖,并依据法律程序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现实工作中,不少企业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仍将“灭火”工作作为其核心工作,“删帖”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处理网上舆情的方法”。这种普遍性应对办法,就像生病了滥用抗生素,暂时压住了病情,但没治本。网民遇到问题,会首先找责任企业解决,其诉求多次得不到重视或感觉没有解决的可能时,才会寻求网络关注和舆论帮助。在网络时代想阻止一条信息的传播,犹如阻止河水东流,几乎不太可能。
近来的网络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有不少是因为压制网上声音,拒绝网络沟通而造成的。此外,一些法律人士提出,一些企业以自己的意愿随意处理网上信息,是对法律的藐视和对民权的漠视,侵犯了民众的自由表达权。
误区四: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简单和程序化
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的生成基本遵循以下规律:①媒体报道或网友在互动平台爆料;②网友通过跟帖和评论进行互动讨论;③网络意见领袖的介入形成倾向性观点;④更多的媒体关注并跟进报道,挖掘新的事实;⑤有关部门回应;⑥针对官方回应内容在网上再次形成倾向性舆论;⑦回应和处理不当则引发新的炒作,回应和处理得当,则舆情随着时间渐趋消解,或因其他事件转移注意力,舆情降温;⑧一周时间内舆情不出现波动反弹,可认为舆情平息,但影响恶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重大事件,将有长尾效应。
因此,对待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网络舆情,应针对上述规律制定充分完备的预案。不少企业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仅是停留在口头汇报上,一旦发生突发舆情,第一反应是逐级上报,看上级领导怎么办。这样往往在报告和等待中,错失了网络舆情处置的最佳黄金时间。
此外,企业简单、程序化地回应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受到网友的抨击和反感,小编认为,企业发布的回应信息,应更多地围绕突发事件实情及处置措施上。过分表述领导工作,只会引起网友反感。
如有其他疑问或想查看各行业舆情监测解决方案,请填写文章下方的表单。<识达科技>网络舆情监测服务商,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服务,现支持企业用户免费体验>>>
最后福利:
【文章声明】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